最新资讯
最新会员资讯
资讯
说说流动行过剩
发布时间:2007-5-15 10:58:58 点击数:9220
一个时期以来,有一个学术性名词频频在各种各样的公开场合被提及和议论,这就是“流动性过剩”。有关“流动性过剩”的议论,已经从官方走进民间,堪称当前最流行的一个经济金融话题。
货币流动性过剩,简而言之,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流动性过剩,往往在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而就银行系统而言,则反映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
2001年以来,国际收支账户下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出现的日益明显的双顺差趋势,引起了央行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高度警觉,于是自2003年4月开始启动央行票据发行以回收资本市场上过度流动性,至2006年末,央行净对冲流动性约为3万亿元。与此同时,央行还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深度冻结流动性约1万亿元。尽管如此,仍有2.2万亿元高能货币待回收。
流动行过剩形成机理很简单,先向经济体内大量注入超过实质经济需求的流动性,然后抬高房地产资产价格,形成财富效应。当实质经济增长点缀了一串串大大小小眩目耀眼的泡沫之后,股票市场又开始演绎新一轮的资产泡沫化进程。当泡沫一旦破灭,整个经济体流动性急剧收缩,如人之大量“失血”。
回顾2002年以来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我们可以清楚地诠释以上流动性过剩酝酿的泡沫化机理。
首先是房市炒作引发上游产业投资过热。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四处拿地融资开发楼盘盖房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建材产品价格上扬,建材企业就开始争着上项目扩大生产能力,结果导致能源电力出现紧张。电力企业赶紧追加投资扩容,煤炭需求因之激增,价格攀升。煤矿拼命挖煤,不仅安全事故增多,运输也全面吃紧。煤电油运形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上游产业投资过热。2003-2004年,中国经济在上述领域的表现大体如此,这一时期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也在于此。
当房价被节节炒热,投资者、投机者异常活跃,越来越多的普通购房者在房价上涨预期的诱导下,也终于按捺不住卷进购房交易大潮。结果,房价进一步抬升,陷入一路上涨的恶性循环,泡沫继续放大。宏观调控当局于2005上半年至2006年的上半年近一年内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并且把着力点直接指向房地产市场,目的是避免因房地产过热而可能不得不急刹车、硬着陆的不利局面,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流动性过剩吹起的另一个泡沫却正在形成和发展中,这就是2006年年初以来股票市场的异常红火。仅仅一年,A股指数就被炒翻了天,引得居民排队买基金,广大中小投资者纷纷携款入市。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看,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与全球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三大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预期越来越大。
相对应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肆渲染,使得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涌进中国。在房地产市场上,在收购兼并市场上、在股市上,大量各类外资进入使外汇积累不断上升的同时,通过结汇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了中国。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格局和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资的流入是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而盲目引资,也不能简单地把外汇积累增长过快就是人民币低估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把存贷差扩大归咎为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而增加新增贷款加大投资。我们要把国内的过度投资、通胀压力、经济过热的问题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分析,否则可能犯误判形势之错。
目前,宏观调控部门对“流动性过剩”已给予高度重视,并出招加以“破解”。06、07年,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以紧缩流动性。针对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势头,国家不断出台灵活的外汇政策,并表示将积极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商务部也已表示,今年把减少贸易顺差作为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
虽然治理措施出台众多,但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尚难在短期内解决,这更需要多家部门的政策相互配合加以治理。